最近常有朋友提出酯類機油的疑問,究竟酯類機油是甚麼?提供一些個人淺見,供各位參考:
API將基礎油區分為五大類:
Group I是傳統溶劑精煉出來的基礎油,
Group II是氫裂解製程所煉出來基礎油,
Group III則是氫裂解過程與臘油異構化製程所煉出來基礎油,
Group IV是PAO合成基礎油,
Group V是酯類及其他不包含在Group I∼IV的合成基礎油。
G3跟G4差別在於一個是礦物油,一個是人工製造出碳氫化合物,礦物油在於硫、磷、氮、芳香族等化合物成分較高(G1〉G2〉G3),如果添加劑配方不當,易造成較多的氧化因素。
PAO特性:
•高黏度指數,一般均大於135—可以確保油品高溫的強韌油膜和低溫的快速流動潤滑。
•優異的低溫流動性—確保低溫啟動時良好的流動性。
•流動點極低—低溫時滑油不會稠化或形成固態。
•氧化和高溫穩定性極為良好—確保高溫時設備順暢運轉,不會因油品劣化而導致當機。
•高溫揮發性低,蒸發損失低微—不因高溫而使油耗上升。
•優異的水解穩定性—品質不受水氣影響而造成組成分解改變。
•和礦油相容,可適用於設計使用礦油的系統—可以和礦物性油品混合。
•一般的油封材料相容性良好—不會破壞油封,造成漏油。
•優良的剪力穩定性—使用中油品的黏度較不會變稀。
酯類機油
酯類油的分子中都含有酯基官能團,根據分子中的酯基多少和位置,酯類油可分為雙酯,多元醇酯和複酯。
酯類油特性:
加長酯分子的主鏈,粘度增大,粘度指數增高。主鏈長度相同時,帶側鏈的粘度較大,粘度指數較低;帶芳基側鏈的,粘度指數更低。雙酯中常用的癸二酸酯,壬二酸酯的粘度指數均在150以上。雙酯中帶支鏈醇的,通常具有較低的凝點,常用癸二酸酯和壬二酸酯的凝點均為-60攝氏度以下。同一類型的酯,隨著分子量的增加而低溫粘度增加。酯化不完全,部分羥基的存在,會使酯的低溫低溫粘度明顯增加。潤滑的閃點和蒸發度影響油品在使用中的油耗,使用壽命和使用安全性,與其分子組成有關。同一類型的酯,隨著相對分子質量的增加,閃點升高,蒸發度降低。酯類油的優點之一是抗氧能力強,但也因其結構的不同而異,新戊基多元醇酯的氧化穩定性要優於雙酯。實際使用時仍必需添加抗氧抗腐蝕添加劑。由於酯分子中的酯基具有極性,酯分子易吸附在摩擦表面上形成界油膜,因而酯類油的潤滑性一般優於同粘度的礦油。
優點整理:
•低溫流動點低,低溫流動性良好,冷車引擎保護性極佳,VI值高。
•生成的酸性物質量最少
•低摩擦性能,抗磨性能佳,齒輪及軸承磨耗最少
•高溫下不易形成膠質漆與結碳
•產品劣化時不易形成積垢或油泥
•氧化穩定度極佳,不易變質
•低發揮性能,有較佳的高溫穩定性
•添加劑溶解性極佳
•有高油膜強度、高熱氧化穩定性、高剪力穩定性
缺點:
•與密封相容性較差,水解穩定差,防鏽、防腐蝕性較差。
但優缺點都可利用添加劑改善,只是添加劑加多了也是造成氧化因素之一。至於如何添加或劑量多寡,這需要針對基礎特性做調整,是每個煉油廠的KNOWHOW,並且這不是我的領域,容我忽略。探討機油規格是十分容易進入迷思的,畢竟研究到了某一定程度後,會發現要製作出某等級的油品,是需要一定金額成本的!然而縱觀市面上的油品,有的可以百元以內,有的動輒八、九百,甚至千元以上,最後會開始質疑,包裝上的規格是真是假?
機油的基礎油,不管等級有多好,沒加添加物一樣是不能用,包含PAO/GROUP V,ESTER也一樣,添加物都是一罐油必須具備的!所以基礎油等級只可作為附帶的研究方向,添加物亦是另一重點,在基礎油上大做文章,實在是毫無必要的,至於將基礎油等級作為最初的選油標準,只是部分商人的操作手法,酯類或PAO機油就一定好用、高級,這個說法就見仁見智囉。
